您当前位置:北京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梨花风起正清明
yingyun 2017年04月04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祖、扫墓、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

  自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宋朝诗人高菊卿曾于《清明》一诗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习俗--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习俗--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习俗--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