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北京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老北京伏天的饮食习俗
yingyun 2014年08月01日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等等。
  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的主妇们都爱
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那时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现在的“羊肉氽面”。
  三伏天时节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以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老北京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百姓买食。家里的主妇们四季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在三伏天时多爱烙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