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北京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重阳节的历史由来
公司总部 2011年01月05日
  农历九月初九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且以阳数为尊。月、日是同一阳数的重叠特别吉利,因此都作为节日。
  这样古代按农历算来,除了九月初九,一年还有四个重阳日。
  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两九相重,意味着长久,所以独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关于对九九重阳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登高,插茱萸笔簪菊花,最早见于梁代吴钧《续齐谐记》一书。大意是,东汉时,有个名叫桓景的人,拜费长房为师,学习法术。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清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下来。
  重阳敬老,根据一九五九年在甘肃省武威县山土的有关《王杖诏书令》规定,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予“王杖”,并享有各种社会优待。据考证,这些法律条文是从西汉皇帝到东汉明亮一百三十余年间,补充而明确起来的。